化學補習,補習化學-上學學校規矩多 追求共性也培養個性 |
最近,一些幼兒園、小學的新生傢長在教育論壇頻頻“發帖”,抱怨學校“太嚴格”:“學校讓傢長買蠟筆,規定隻能是20支一盒的,少一支也不行”,“幼兒園上課,必須舉手才能發言,沒舉手直接說,會被老師呵斥”…… 傢長們說,如果都按學校這套“死板”的標準教育,如何能培養出有個性的一代? 傢長:上學才知學校規矩多 吳芳瑞的孩子今年讀幼兒園小班,令她詫異的是,原本以為以活動和遊戲為主的幼兒園竟然有很多規定。她向記者描述瞭幼兒園課堂裡的情景: 大傢圍成一圈,兩隻手要放在背後,認真聽老師上課。被老師點到名回答問題的小朋友,不能直接說,要先起立;向老師提問,不能坐在座位上直接問,要先舉手,被老師點名後,才能說話。 “因為孩子不能做到這些,我被老師叫去學校好幾次,要傢長配合,回傢好好訓練孩子。”吳女士認為,老師的這些規定有點 “小題大做”,“幼兒園沒必要對三四歲的孩子一板一眼地提出要求”。 吳女士的抱怨,引起很多新生傢長的共鳴。一名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傢長說,孩子上瞭小學以後,才發現規矩竟然有那麼多,買盒16支的蠟筆,被老師退回來,因為比規定的20支少瞭4支;傢庭作業要有統一的格式,做數學題,寫完一行,要空出一行,沒按照格式寫的,全部退回重寫。 “這些規定有些不近人情瞭,這樣培養出的學生會不會變呆?”不少傢長說,在傢裡,他們對孩子是任其“自由發揮”,“就算孩子用蠟筆在墻壁上畫畫,我也不會批評他,這些都是他的創意。我們就怕規定太多,會抹殺瞭孩子的天性!” 校長:“規矩意識”需要訓練 “傢長與老師之間的教育隔閡,其實是兩種觀念的碰撞。”《少先隊活動》雜志執行主編趙小華發現,如今的年輕傢長普遍推崇“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崇尚西方教育模式,認為對孩子管得少,就是尊重瞭孩子的天性。“傢長們對老師意見這麼大,就因為他們將中西式教育完全對立起來”。 趙小華說,現在傢庭隻養育一個孩子,孩子無疑成瞭關註焦點。每位傢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與眾不同,出類拔萃,每個孩子在各自不同的環境及教養方式下成長,久而久之,形成瞭自己的個性。而在學校這一環境中,老師更註重的是集體良好氛圍的形成,首先關註的是共性。不少校長也強調,學生來自不同傢庭,學校需要訓練他們的“規矩意識”,遵守集體秩序和社會規則。“很難想像,當學生們在教室裡走來走去,想說就說,想跳就跳,老師怎能上好一堂課呢?” “其實,這兩種認知並不矛盾。”趙小華說,這就如同蓋樓,沒有打好“地基”,何談個性?隻有先讓孩子適應周圍環境,才能發揮出潛能。 專傢:追求共性也培養個性 教育專傢認為,如今傢庭教育往往 “模式化”,傢長們容易“走偏”。比如“虎媽”、“鷹爸”等鐵腕式傢長代表,以“狠”和“嚴”著稱;也有主張“貓爸”等柔和式教育的傢長,更多的是註重孩子的感受,與他們平等交流。傢長們往往將自己歸入到某種中式或西式的“教育門派”,但其實更重要的是科學的傢庭教育觀,與學校教育相得益彰。 教育專傢尹建莉在微博上說,在女兒的教育方面,她經常會不贊同老師的做法,比如老師用抄作業的方式來懲罰孩子,這損害瞭孩子的學習興趣,傢長們可以不讓步。“但不妥協並不意味著和老師形成對立關系。”她認為,每個傢長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找到一種恰當的方式和老師溝通配合。 專傢建議,年輕父母首先應該配合老師,讓孩子從“自然人”順利過渡到“社會人”。對新邁入校園大門的孩子來說,對社會的認知、生存和生活能力的培養,以及合作精神,比張揚個性更重要。而學校在追求共性的基礎上,也要為孩子的個性培養創造空間。“教育不是打造標準化‘零件’,而是創造不重復的個體。”(記者 彭薇) (解放日報 彭薇) |
2014年4月18日星期五
上學學校規矩多 追求共性也培養個性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