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日星期五

數學課堂教學拾零



數學補習,補習社,dse數學,數學最強,太子補習社-數學課堂教學拾零



















數學補習,補習社,dse數學,數學最強,太子補習社-數學課堂教學拾零



lass=MyFav_1193388436283>

  我認為理想的課堂是指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現有信息和挖掘學生潛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創造性地學習知識,是在老師的引導下而獲得的效果情景。所謂課堂的理想是指在創設的情景中學生獲得的最大限度的最佳效果。二者有密切的聯系,相輔相成,沒有理想的課堂絕對不能實現課堂的理想,課堂的理想依賴於理想的課堂。

一、教學實踐

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我們不得不追求一種理想的課堂。過去的教材是在《教學大綱》的要求下實行的教學,是上線,不能超綱;而現在的新教材是實行課程標準,是下線,是最低標準,上不封頂。目的就是要求我們在教學中盡可能地發掘學生的潛能,面向全體學生,張揚個性,發展創新思維。

我現在任初三年級一個班數學教學和初一一個班數學教學,初三年級是老教材,初一年級是新教材,每天課後感慨頗多。剛開始一段時間內我分別采用兩種不同的教法,初三年級用傳統的教法,初一年級采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法,產生瞭鮮明的對比,效果截然不同。後來我嘗試改變初三的教法——老教材新上法,結果與初一年級產生的效果接近。

1、 為瞭進一步探索,我分別借用不同班級上課進行對比,列表如下:

從以上人數統計發現,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的教學方法,效果顯著,而且延伸的問題層出不窮,討論的餘波震及課後,我認為這是理想課堂之一

2、在同年級對比

在初一年級我采用兩種導入的方法進行教學,效果也是不一樣的,列表如下:

  從以上對比來看,顯然親身感悟效果最好。

說明引入課題很重要,教學過程中不能走捷徑,必須有演繹推理過程,重在理解然後從中得到發現。國王問哥德巴赫學數學除瞭思考以外還有什麼捷徑嗎?哥德巴赫寫瞭4個“1”“1111”給國王,國王看不懂,問大臣,大臣說:“獨一無二”。我想在教學中也是這個道理。在《去括號》一節中,企圖教學生用“乘法分配律”,然後“同號得正。異號得負”,來演繹過程,效果也是不好的。如:-(a2-b)去括號時學生會隻註意後面“-b”的負號而忽略a2 前面的“+”號,由此得到a2+b,這是錯誤的。學生的錯與教師的教和引導有關,不能把責任全推到學生的身上。

再看以下實驗:

  這個實驗說明引導的方法不同效果也不一樣。

  二、 那麼什麼樣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呢?

我認為能激發學生思變的課堂就是理想的課堂,能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課堂就是理想的課堂。如果學生在提出問題後又思考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課堂就是課堂的理想。這就是創造性學習。

我在校內上瞭一節公開課《生活中的數學》為瞭讓學生體會幾何遞變速度,我讓學生親自分蛋糕,創設情景,用詼諧的語言說今天是我的生日,分給每位同學“一半”蛋糕吃,全班嘩然,怎麼可能?學生議論,然後我講分的條件:“甲的一半分給乙,乙的一半又分給丙,以此類推”學生親自拿刀分蛋糕,結果分不瞭幾個同學,蛋糕就分完瞭,後面的同學說“老師不公平”,我接著說不是我不公平,社會也不公平,處在前列的能多吃蛋糕,在學習上我們要處在前列,如果繼續分下去,你會得到嗎?隻不過得到得很少,但也是“一半”,請問哪位同學能說出第四位同學能得到這個蛋糕的多少?能用數學式子表示嗎?請上黑板來寫出你的式子“=()4”,能寫出第n個同學分得的蛋糕量嗎?很快推導得出()n。從這裡可以看出學生參與很重要,教學不單在教而是在學。有一位分得蛋糕的同學正高興的吃著蛋糕,他突然想起我們學過的細胞分裂圖,(2X2X2X2X2X、、、、、、X2=2n )說:“老師,分蛋糕與細胞分裂一樣的”分蛋糕是遞減,細胞分裂是遞增。我沉思片刻接著問:“同學們,你們說一樣嗎?回答:“不一樣”,又問:“有哪些不一樣?回答:一個遞增,一個遞減。有個同學自覺地站起來說:“細胞分裂母細胞沒有瞭”,七嘴八舌,討論非常激烈、、、、、、這樣的課堂是否是理想的課堂?如果我們都這樣訓練也許會有同學想到秧苗分裂、原子彈爆炸等等,這是我們課堂的理想嗎?我認為是。

  三、通過教學實踐,我得出以下結論:

1、理想的課堂:創設情景提出問題思考問題 開展活動解決問題思變提出新的問題;

課堂的理想:合作探索、自主發現

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我們應該追求用理想的課堂去實現課堂的理想。通過實驗我得出下圖:

2、學生在下列情況下學得最好

1) 當學生有興趣時,學得最好。

2) 當學生身心處於最佳狀態時,學得最好。

3) 當教學內容能夠用多種形式呈現時,學得最好。

4) 當學生發現知識的個人意義時,學得最好。

5) 當學生遭到理智的挑戰時,學得最好。

6) 當學生被鼓舞和信任時,學得最好。

7) 當學生能參與探討時,學得最好。

8) 當學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時,學得最好。

9) 當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時,學得最好。

10)當學生對老師充滿信任時,學得最好。

3、教師教學的策略

1) 幫助學生確立能夠達到的目標。

2) 教學方式服務於學生的學習方式。

3) 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世界。

4) 激勵學生完成挑戰性的任務。

5) 及時反饋,建造溝通的橋梁。

6) 不要限制學生的思考方向。

7) 幫助學生發現知識的個人意義。

8) 強調理解而並非死記硬背結論。

9) 經常提示本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聯。

10)創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參閱資料:人教版九義《生物》、北師大版《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走進新課程》、《桂林教育網》。本文獲得桂林市2004年教育教學論文評比一等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