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8日星期一

人民時評:有環保共識才有多贏結局

人民時評:有環保共識才有多贏結局

人民時評:有環保共識才有多贏結局


 共識是建立在常識基礎上的,缺瞭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基礎,共識不可能憑空長出來   廣東江門鶴山核燃料項目,自7月4日公示後,經過延長公示時間、與市民網民溝通對話、與投資者協商交流,終於在13日正式宣佈取消立項。   平心而論,核燃料加工技術,是非常成熟安全的技術,市民對它的憂懼,很大程度上緣於對這一技術的不瞭解。應該說,在立項預研過程中,鶴山市方面的工作 做得還是比較認真仔細的,曾先後三次赴四川宜賓的核燃料工廠考察,考察團成員包括瞭鎮、村幹部和民眾代表。而且,項目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報告也按規定進行 瞭公示。從長遠來看,項目的流產,無論對當地居民和產業發展,還是對此前已有不少投入的核電企業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損失。   很多現成的環境事件案例表明,對於環境問題,目前最缺乏的是常識。環境問題有一定的專業門檻,需要認知常識;環境問題牽涉公共利益,需要治理常識。共 識隻能建立在常識的基礎上,環保意識有瞭、環境理念也有瞭,但如果常識欠缺,隻能是眾說紛紜而“謠言”生、民意沸騰而“散步”起。說到底,缺瞭認識論和方 法論的基礎,共識不可能憑空長出來。

  比如,無論是對核燃料項目還是PX項目,公眾都需要有更多瞭解,不能因為有人反對就“我也反對”,也不能因為極端事件而誇大風險。再比如,政府部門要 對輿情反應有預料、對社會風險有預期,不能總是抱著大事化小的心態,希望“生米做成熟飯”後悄然過關。而媒體也需要更為耐心細致地引導輿論、傳播常識,不 能被無原則的偏激言論裹挾而行。

  去年出臺的《國傢發展改革委重大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暫行辦法》,已經規定在上項目之前,必須開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分析和論證。這是制度 完善的重要一步,但如何進一步細化,還有不少工作要做。處身“環境敏感期”,要在更大范圍內達成共識,粗放的管理思維早已過時,而有賴於嚴格的程序保證和 嚴肅的事後究責。

  如果對公示發佈的時間節點及公示范圍作出強制要求,如果由第三方專業權威機構而非利益相關方作安全性評估,如果依照詳細條款自動啟動聽證程序而不是靠 “獲得項目選址居民支持”等變通方法,很多環境事件,可能都會在凝聚起社會共識的基礎上達成政府、投資方和公眾的多贏,走向更合理的結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